70年代,在参加了洛桑国际壁画双年展后,宋怀桂和万曼名声鹊起,受邀前往巴黎参加艺术驻留项目。在巴黎,宋怀桂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:赵无极、曾海文、林玉香、贝聿铭……
(相关资料图)
尽管在艺术圈内人尽皆知,两人的生活却十分艰苦。房租、作品材料费、孩子的教育支出都必须精打细算。创作时材料不够,甚至要把自己毛衣上的羊毛拆下来编到作品中去。
正当两人为钱发愁时,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摆在了宋怀桂面前:家喻户晓的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·卡丹(Pierre Cardin)打算打入中国市场,希望找到一位独具人格魅力,并对两边文化都有所了解的女性回到北京作为代理人,宋怀桂正是他的不二之选。
继续留在巴黎创作艺术,还是放弃自己的梦想,开启新的可能性?宋怀桂选择了后者。“实际上,她是把自己给牺牲掉了。”皮力向我们感叹。
“当时的中国人没有"时尚’这个概念。大家都穿着绿色军装或者蓝色棉布套装,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穿牛仔裤的我们。”这是宋小虹跟随母亲回到北京后,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。
宋怀桂做的第一件事,是在天坛公园建立了一间皮尔·卡丹陈列室。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开在古迹旁边的西方服装商店。
第二件事,是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模特队。
“她计划为新开的商店组织一场时装秀。场地定好了,政府批文下来了,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模特。一是模特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是不存在的职业。二是皮尔·卡丹的衣服是按照欧洲人尺寸设计的,对中国人来说太大了。”皮力告诉我们。
宋怀桂灵机一动,到北京什刹海体校的篮球队和排球队,或是直接在街上拦下那些身材高挑、气质出众的年轻人。“没有模特训练经验,就让朋友从法国寄来了录像带依葫芦画瓢……很多人不看好这场走秀,她却告诉模特们要"自重、正经、不卑不亢’。”
这批模特中的八位女性,在1985年参加了巴黎时装周,是时装周史上第一次有中国模特登台。
第三件事,是在中国建立了大量外国品牌服装生产厂商。“皮尔·卡丹很快从价格高昂的高定时装,变为了普通人也消费得起的成衣。它几乎雄霸了整个80世纪的进口成衣市场。每个人过年的时候都想要一套皮尔·卡丹。”
首次将时尚概念和外国时装品牌引入中国的宋怀桂,因此被称为中国最早的“时尚教母”。“她让一片灰蓝的首都披上了缤纷色彩;她培养出了中国首批受到专业训练的模特,体现了男性和女性各自的独特美感,让中国人从男女都一样的条条框框中走了出来。可以说,很多女性的生活因为她而改变了。”
“更进一步来说,这个展览不仅仅是关于宋怀桂的,也是关于一位中国传统社会的女性,如何获得自己的解放,蜕变成一个当代的独立女性,一个艺术家、企业家、文化大使;更是关于围绕在她身边的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,与整个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视觉文化的变化。”
“我最希望今天的年轻人,看完这个展览之后,能感受到宋怀桂和那一代人的能量,在一个艰难、封闭的环境中,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。”
关键词: